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市召开。中央、国务院决定首次颁发“国家工程师奖”,旨在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激发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才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专门面向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级大奖”,该奖项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大会对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了表彰。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眼科诊疗技术开发团队是获奖团队中唯一一支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研发团队。
这支由中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的研发团队,秉承初心,持续创新,砥砺前行,开创了我国高频超声诊疗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国眼科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通用B超刚刚在国内进行临床应用。因眼睛是非常精细的器官,需要高频超声才能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目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壁垒和学科发展水平,国内的高频超声制造领域仍是空白。199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王延群、杨军等中青年研究人员决定组建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科专科A/B超。
面对当时研究资料少、设备少,缺乏经验等重重困难,研发团队尝试与国内厂家合作攻关,经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适合眼科应用的10兆赫超声换能器。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解决了超声波的精密扫描难题,研制出了眼科B超的关键部件——B超探头。
有了这一进展,团队再接再厉,陆续攻克了高频超声发射效率低、高频超声接收信噪比低、器件运行速度制约采样速度、眼轴自动测量的准确度差等诸多难关,历时三年,终于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打破国际垄断,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有了设备,如何推广应用成了大问题。当时能够使用眼科A/B超的医生屈指可数。为了让广大临床医生能尽快掌握这一先进的诊断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国内临床专家,组成医工合作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数十次眼科超声诊断学习培训班,累计培训了数千名眼科医生。眼科超声诊断技术迅速在国内多个地区的各级医院得到普及,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眼科疾病诊断水平的提升,使得白内障复明手术迭代升级,患者视力恢复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相关技术也通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健康快车”光明行的医疗队,快速普及到临床一线年,研发团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公司,坚持医工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团队跟踪技术前沿,相继研制出了更高频率的超声成像设备:20兆赫超声频率的角膜测厚仪,测量精度为5微米;50兆赫超声频率的眼科超声成像仪,分辨力达到了40微米,因其突出的图像分辨率,也被称为“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在青光眼等高发致盲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部件的制作难题,团队主导的眼科超声影像诊断设备和治疗系统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
国产眼科诊断设备研发有了长足发展后,研究团队开始向眼科手术设备领域进军。由于研发难度大、风险高及推广困难等原因,该领域的产品长期依赖于进口。面对国家迫切需求,研发团队一致认为:这种难啃的骨头,我们必须上。
研发团队首先针对白内障复明手术,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研发。他们通过分析总结国内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技术方案,在经历了技术不断改进、大量动物实验及严格的临床试验后,产品终于获批上市。
2011年,团队研制出超声乳化仪,因其体积小巧、功能完备、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深受中小医院欢迎,并成为医疗队复明行动的首选仪器之一,也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唯一的国内自主品牌。
随后,研发团队又针对白内障后发障、闭角型青光眼,于2012年研制出Nd:YAG激光治疗仪;针对视网膜疾病,于2014年研制出眼底激光光凝仪。
为建设全系列、多品种、较为完整的诊疗设备体系,研发团队根据临床需求,还先后组织研发了眼科光学相干成像仪、眼底照相机、全自动视野仪等先进的设备和产品,打造出了分别针对白内障、青光眼及视网膜疾病的三个较完整的诊疗设备体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力争把产品做到最好。”团队负责人杨军这样说。整个研发团队都把追求卓越作为工作的第一准则。
多年来,研发团队主持及参与起草了《眼科B型超声诊断仪通用技术条件YY/T 07732023》《眼科晶状体超声摘除和玻璃体切除设备YY0766-2009》《超声膀胱扫描仪通用技术条件YY/T1476-2016》《眼科A型超声测量仪YY/T 0107-2015》《眼科高频超声诊断仪YY 0849-2011》等5项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团队同时提出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研发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近5000万美元。其中,眼科超声系列产品,已跻身全球主要品牌。
团队建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其中既凝结着老一辈专家的心血,也寄托着年轻一代研发工程师的希望。团队现任负责人杨军已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工作三十多年。他说:“作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建设的一员,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国家的需求就是团队的目标。”
在院校领导和王延群等团队老一代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团队从最初单一的超声研发团队,拓展成为具有超声、光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人才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涌现出不少可以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团队的凝聚力、积极向上的拼劲、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以提高国家视力健康水平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这些已经成为研发团队的强大基因,不断传承。”杨军介绍。
当今,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医疗科技因其直接关系全体人民健康安全,在我国科技战略体系建设中占据突出地位。我们将会继续为建成我国医疗器械核心基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军强调。
工程师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工作是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间搭建桥梁。“国家工程师奖”不仅是对获表彰的个人和团队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工程技术行业的激励和推动,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首次设置这一奖项,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工程技术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工程技术人才的亲切关怀。这一国家级的荣誉将助推全社会加速营造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此次受表彰的个人和团队覆盖了多个重点工程领域,包括建筑、能源与化工、装备制造、信息电子、农医与环境等。在加速医学科技创新方面,作为“建桥者”的工程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与医生、生物学家等其他领域专家协作,开发新的医疗设备和治疗方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他们开发算法和软件工具处理临床数据,帮助医学研究人员从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开发新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产品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医学科研成果切实惠及广大患者。
在“国家工程师奖”颁发之后,对于获表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眼科诊疗研发技术团队,有网友评论:“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支默默耕耘的团队,网上关于团队的介绍好像很少。”
笔者查询资料了解到,这支团队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医学超声工程研究室,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超声诊断与治疗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室曾成功研制我国首台B型超声诊断仪,并实现了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在此基础上,开发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创建以来,一直埋头苦干,砥砺前行。
没有一鸣惊人,唯有厚积薄发。三十余年来,这支深耕行业的眼科技术创新团队,始终瞄准眼科诊疗技术的核心难题持续攻关:成功研制首台国产的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之后,继续转向手术设备的研发;成立公司加速技术转化,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临床专家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班,让更多临床医生掌握操作技术。研究团队的目光始终落在最需要光明的患者身上,以目标为导向,打通整个全链条技术体系,让科学赋能临床,真正发挥科研的力量。
好的医学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能真正地解决临床问题,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帮助医生提高效率,让医学技术更有温度。三十余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眼科诊疗技术开发团队秉持着这份朴素的信念,攻坚克难,诠释了医学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和医者大爱。
声音石汉平:营养治疗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学科 上海四院:助患者享受“无痛”优质生活